【好書】史蒂芬‧金《牠》:想像力是一把雙面刃

一直以來都很想寫《牠》這一部作品的詳細心得,
但是因為太過重視這部作品,反而很難下筆。

為了更詳細撰寫心得,所以不會刻意避雷,
如果不想被雷到的朋友可以看影片喔!







一旦聊到《牠》,許多人應該都會想到電影裡橘髮禿頭、白臉闊嘴的小丑形象,
不過對我來說,這本書更像是在敘說一群好朋友之間的友情和成長,
以及單純的信念與想像力能發揮的力量。

【劇情簡介】

威廉、班恩、貝芙莉、麥可、艾迪、理查德、史丹利是住在德利市的七個孩子,因為同樣受到亨利等一群大孩子霸凌而聚集在一起,成立了屬於他們的「窩囊廢俱樂部」,在屬於他們的秘密基地裡逐漸建立起密不可分的感情。

在七個孩子一邊玩著遊戲一起歡笑的同時,他們也不約而同地經歷了「牠」的恐懼,在不同的時間、不同的地點、看到了不同的形貌,但他們知道那是同一個「牠」。因為「牠」,讓壞孩子變本加厲、讓兇惡的家長更加殘暴、讓鎮上的孩子一個接著一個消失。

七個人一邊對抗著亨利等人,一邊在不同的家庭壓力下堅強,更一邊想方設法對抗那個「牠」。七個人擁有著相同的信念,在幾次和「牠」的正面衝突之後,由班恩製造出了銀彈,並且由貝芙莉的彈弓重創了「牠」。

但是「牠」並未徹底消失,透過孩子們的調查,隱約感受到「牠」的肆虐有週期性,大約是二十五到二十七年的週期,因此七個人相互約定,如果未來「牠」捲土重來,七個人必將齊聚一堂,將「牠」徹底消滅。

二十七年後,除了麥可之外的六個人都離開了德利,大多事業有成,其中也有一部份的人有了另一半,但童年的回憶一直都是一片空白。某天,六人分別接到了麥可的電話,那陌生而又熟悉的童年回憶才慢慢成形,可惜在七人團聚之前,史丹利便慘死在家中浴室。在完全想起過去發生的事情之前,另外五人便毅然決然回到了德利。

但受到「牠」驅使的人不只他們,「牠」這次想要徹底消滅這曾經令「牠」挫敗的七人,利用了曾經令這七個孩子聞之喪膽的亨利,還有貝芙莉善妒且暴力的丈夫湯姆。因為「牠」放大了這兩人心中的惡意,麥可更因此受到亨利的重創,甚至俘虜了偷偷跟著威廉來到德利的威廉的妻子奧黛拉。

為了遏止「牠」的再次肆虐,並且要救回奧黛拉,剩餘的人回到當年「牠」的巢穴,回憶一波波湧來,過去擊敗「牠」的種種終於漸漸回到眾人的心中,最後成功擊敗了「牠」,但同時也付出慘痛的代價。失去朋友的悲慟和擊敗「牠」的如釋重負交織著,七個孩子的故事告了一個段落,離開了德利,他們將再次失去回憶,走回自己的人生。

【德利市插曲】 

《牠》的寫法相當有趣,上述的劇情簡介是依照時間脈絡所寫,但《牠》的寫法是過去與現在穿插,由於主角們對過去的記憶都已失去,只能慢慢拾回。在記憶浮現的過程中穿插現在的故事,一方面可以保持懸疑感,讓過去的故事線以及現在的故事線同時走向終點,一方面創造出了「就算失去記憶,友情依然不變」的感動。

我看一個故事的時候很習慣去找尋所謂「故事的意義」,想知道作者想表達的意義,或者是除了劇情以外能體會到的感觸。在《牠》這一部作品中,有一個安排令我感到相當有趣,那就是擔任德利市圖書館員的麥可所留下來的文章。在主角們童年與成年後的故事前進的過程中,插入了四個德利市插曲,分別描述了「牠」肆虐的期間發生的慘案。跟整個故事比較起來,這四個插曲的篇幅相當少,但卻讓我有了很多感觸。

插曲之一:
1851年,約翰‧馬克森毒死全家,並服毒蘑菇自殺。
1879年,伐木工人九人慘死,身首異處,支離破碎。
1906年,基勤納鐵工廠復活節尋蛋遊戲,無端爆炸造成102人死亡,其中88名是參加尋蛋遊戲的小孩。

插曲之二:
1930年,黑點酒吧,當次週期結尾。
當時的軍隊存在著嚴重的種族歧視,甚至有被稱為「北方3K黨」的白人正義團的誕生,歧視黑人的白人們有自己的白人俱樂部。處於弱勢的黑人軍人們找到一個老舊的庫房,將它改建成了「黑點酒吧」,找來了優秀的爵士樂手,最後甚至有許多白人也聞名而來,黑點酒吧日益壯大。
白人正義團無法忍受黑人的「猖獗」,點燃了熱鬧的酒吧,恐慌的酒客推擠踩踏,使得內開門無法拉開,燒死許多人,最後用卡車推倒整個酒吧才救出倖存者。
那天晚上,有隻怪鳥飄在酒吧上空。

插曲之三:
1929年,布雷德利幫事件,當次週期開端。
當時有一個由幾個亡命之徒和他們其中兩個人的情人所組成的幫派,他們燒殺擄掠犯下眾多罪行。有一次,他們在一家槍械店購入了上萬顆子彈,槍械店的老闆暗中通知了德利市民。在布雷德利幫作亂前搶先發難,五、六十個民眾及當地警員持槍掃射,槍殺了所有布雷德利幫的成員,包括雙手舉高,只拿著正在補妝的化妝鏡的女成員瑪莉。
「跟打死瘋狗沒有兩樣。」
「那兩個女的只是婊子。」
述說這個故事的基恩先生如是說。
槍戰當時,一個持槍的小丑飄浮在空中。

插曲之四:
1905年,銀幣啤酒屋。
伐木工人哈特威爾發起了籌畫工會的活動,在某天和其他三個籌辦工會的同伴被虐殺慘死,相當忠心於哈特威爾的赫魯有幸逃過這場劫難,但兇手一直沒能逮捕。某天在銀幣啤酒屋,反工會伐木鉅子的幾名手下正在飲酒打牌,赫魯帶著鋒利的雙刃斧,一口氣斬殺了那桌打牌的所有人,僅有一名狼狽逃離。其餘酒客與侍者波瀾不驚,完全不聞不問。
翌日,赫魯束手就擒,被憤怒的民眾動用私刑吊死樹上。

不知道看了這樣的整理之後有沒有什麼感觸呢?
我認為史蒂芬‧金安排的「牠」其實是一個令人放鬆的角色,
我之所以會這麼認為就是因為,即便沒有「牠」,這些事件也正在發生。

從種族歧視到群眾暴力,難道真的是因為「牠」的催化嗎?
在這邊節錄幾段《牠》小說裡面的文字:

插曲之三:
「我(基恩先生)記得瞄到他(小丑)的時候,他手上好像拿著溫徹斯特連發獵槍,但我後來才察覺應該是我自己這麼覺得,因為我拿的正是溫徹斯特獵槍。畢夫‧馬羅以為小丑拿的是瑞明頓,因為他拿的是瑞明頓。我問吉米,吉米說小丑拿的是老式春田槍。很有趣吧,嗯?」

透過基恩先生的描述,我們可以知道每個人眼中的「牠」都是「自己」,拿著槍瘋狂掃射已經投降的犯人的,那個殘暴的自己。
沒有人願意承認當天自己在場,每個人都把那個喪失理智的殺手當作飄浮在空中的小丑,是那個小丑拿著自己的槍盡情殺戮。

插曲之四:
(罷工者與反罷工者、保安官之間的衝突)
「這一點其實很怪,因為當時有將近三十名保安關揮舞斧柄敲人腦袋,但在那一天之前,特拉普漢諾奇只有一名保安官,而且根據一九零零年的人口普查,當地居民也只有七十九人。」

插曲之四:
「克勞德(赫魯)在銀幣酒吧大開殺戒時,許多人事不關己繼續喝酒,後來卻把克勞德吊死了。他們的心情一到半夜就變了。」

這個事件裡「牠」的威力究竟是在哪裡出現的呢?
是讓人們對於身旁的人被殘忍殺害漠不關心,還是讓人們義憤填膺動用私刑?
還是,讓人們同時擁有了這兩種身分?

透過這四個插曲,幾乎可以窺見「牠」的真實樣貌,卻更令人膽寒。

【想像力是你的超能力】

這一直是一句我很喜歡的廣告詞,也或許能夠展現了主角們與「牠」之間的拉鋸。

在小說裡面曾經提到,「牠」也是可以殺害大人的。
可是因為大人的恐懼不如孩子們單純,
孩子可以因為黑暗的地窖、伸手不見五指的床底而幻想出各式各樣的怪物,
他們的恐懼,就是恐懼本身。

班恩遇見了他在「驚悚劇場」電影裡看到的木乃伊;
麥可遇見他父親告訴他黑點酒吧故事時描述的怪鳥;
艾迪遇見曾經對他性騷擾的痲瘋病(梅毒)流浪漢;
貝芙莉遇見排水孔裡的聲音和噴射而出的鮮血......。

他們每個人都曾遇見「牠」,每個人看到的「牠」都不同,
其中我覺得最值得玩味的是貝芙莉的故事。

貝芙莉的父親對她的管教相當嚴厲,
母親努力工作著的貝芙莉幾乎替代了母親的角色,
做飯、做家事、照顧父親,並且忍受父親神經質的激烈管教,
從穿著到交友,都被父親嚴格限制,尤其是和男孩子的相處。
貝芙莉的母親也曾問過她父親有沒有「碰」過她,
貝芙莉還不能理解,但是隱約感受到父親除了暴力之外可能做出更危險的事情。

因此我認為貝芙莉的恐懼和另外六名男孩子比較不同,
女孩子總是比較早熟,其實她的恐懼已經走向比較複雜的,大人般的恐懼了。
鮮血我猜暗示著經血,也就是一個女孩成熟的象徵,
對於生活在父親的壓力下的貝芙莉,
變成一個成熟的女孩對她來說是多了一個能被傷害的弱點,
能讓肢體暴力不僅是毆打而已。
從小說中可以看到貝芙莉對於自己正在發育的乳房感到驕傲,
但又對於父親(可能存在)的曖昧目光感到恐懼。
即便貝芙莉長大後嫁為人婦,她依然嫁給了一個會對她施以暴力的男性,
因此她長大後掰開的幸運餅乾裡面仍然是源源不絕的鮮血。

前面說的是想像力造成的恐懼,
後面來談談想像力帶來的力量,
也就是我們常說的「信念」。

節錄史丹利遭遇「牠」的時候的段落:

「 他(史丹利)又使勁一抽,這回總算將(鳥類)圖鑑拿出來了。他向揚起盾牌一樣將書舉在胸前,完全不曉得自己在做什麼,但忽然很有把握這麼做是對的。」

節錄威廉和眾人討論要如何殺掉「牠」的段落:

「想趕走一隻鳥的話,該怎麼做?
「嗯,一槍斃了牠就行了。
「想趕走一頭怪物的話,該怎麼做?
「嗯,根據電影演的,用銀子彈射牠就行了。」

孩子的想像力就是一把雙面刃,帶來了恐懼,也帶來無限可能。
因為毫無理由的相信,因為單純而堅定的認定,
想像力賦予了他們的武器力量,不管是一本圖鑑還是一顆粗糙的銀製彈頭。
只要我們都相信,力量可以加倍。

【愛】

用愛去獲得力量似乎已經變成陳腔濫調,
但史蒂芬‧金在《牠》這一部作品裡用很大膽但動人的方式去展現了這一點。

電影播出之後可以看到網路上充斥這「貝芙莉一女戰六郎」的文章,
單用這樣聳動而煽情的文字去敘述這個段落令人心痛,
但我想沒有讀過小說的人的確很難明白這個段落的意義,
只希望我這一點小小的看法能夠得到一些共鳴。

這七個孩子之間的友情是無庸置疑的,
他們之前的友情之愛甚至可以超越親情之愛,
但是在這個友情之愛中還包含了男女之情的愛。

在這些孩子還對性懵懵懂懂的時候,
幾乎每個人都曾經對貝芙莉動過心,
對她的古銅色秀髮、灰藍色明眸、白皙的肌膚或倔強的表情產生過遐想,
更不用說對她用情至深的班恩及威廉。
這樣的男女之愛是他們的友情之愛無法企及的,
因此在眾人被「牠」困在下水道找不到出路時,
貝芙莉想出了這個點子。

也因為貝芙莉相較之下是比較早熟的(女孩子總是比較早熟),
她對於男女之愛也比較有模糊的概念,
透過六個男孩與貝芙莉產生的共同的男女之愛,
加上他們原本就堅定不移的友情之愛,
他們用「愛」創造了一個更強大的力量,足以突破「牠」的圍困。

在這個對於「未成年性行為」、「戀童」相當敏感的社會,
史蒂芬‧金正視了發育中的少年男女所產生的對異性的愛,
並且用大膽而動人心弦的方式去書寫,
相當有新意且令人欽佩。

【結語】

本書探討了許多議題,本文描述的只是冰山一角,
書中還有許多家庭關係、霸凌現象的敘述,相當驚心動魄,令人毛骨悚然。

「牠」的存在不過是個引子,牽引著我們走進這七個孩子們的世界,
用他們的眼睛、身體去體會他們的悲傷、憤怒與無奈,
用他們的心靈重新去認識愛與信念。
無論懷抱著怎樣的心情去讀這本小說,相信都能帶來不同的感觸。

懷著戒慎恐懼的心情寫了這篇文章,
希望能夠表達我對史蒂芬‧金,以及對《牠》的尊敬與喜愛,
如果喜歡這篇文章,
請分享給你的朋友們,
如果想跟我討論,歡迎留言或私訊我的粉絲團。

無論如何,非常感謝所有看到這裡的朋友們!

寫於2017年9月29日

部落格:https://sharonchan666.blogspot.tw/
Facebook粉絲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hithisissharon/
Instagram: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sharonchan666/
聯絡信箱:sharonchan666@gmail.com

留言